在辨认工作领域之前,先得知道有多少领域,在知道领域广阔无边之后,开始开垦跋涉。我们人的很多少思想其实
是无关痛痒的,比如就算有人认为登月是假新闻,或者地球在乌龟的背上,这些看起来无稽之谈的内容,往往却还存在很多的市场,承认科学的历史,承认实践,承认理性的作用,可就是无法说服别人。固若金汤的观点持有者,一旦观点遭受哪怕一点儿挑战就开始跳脚或者问候家长,这争论就没有必要分出个对错,赢在气势,而不是赢在理论是否贴合实际。那边的客官要问了,说的跟实际稳合有什么鸟用啊,能来钱吗?对我有什么好处。如此这般的问句非常多,但是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如果观点无法变现就没有好处?也没有个考试让争论的观点成为试题,然后存在标准答案。能不能清晰地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或者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据说是考验一个人的表达能力的依据。类似的考验还有,比如像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讲叙深辟的概念,这样有助于讲述者对基础概念的理解。我们争论的很多问题在表述的时候,往往不容易分门别类,而是众多领域杂糅在一起。如果将问题像切西瓜那样切成不同的部分,然后再拼凑起来,我们容易得到一个大家全部认可的结论。得出结论是简单的,关键是在于过程。过程思路需要相当的清晰,才可以复制,明白,以理服人。
需要区分几种不同的情形,是主观还是客观的,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是论证式的还是思辨式的,可我们聊天并非总是讲求真相的过程,有时候就是随便聊聊,或者吹吹牛,不是总在追求真理。所以在展开讨论之前,同样需要区分的是上下文要求提供某种价值观还是仅仅是为了娱乐活动,这就回到了文章的标题,辨析主题是什么,知道这个点之后,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预期,而不是在预定的轨道上自欺欺人或者委曲求全地让别人也相信自己的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卡住在很多点上,或者因为自身的懒惰导致不想或者不敢表达。
好像容易被一些抽象的词迷惑,比如格局、战略思维、愿景、目标等,一个经常被引用的俏皮话是屁股决定脑袋,似乎在讲立场的作用,并且把立场的作用发挥到无穷大,简直是立场原子弹那么大威力,而这种俏皮话的倾向导致一些用词上的爽感,是否真的能恰如其分地表达现实,这个是不清楚的。还有一种可能导致懒惰的思维惯性是追求历史,追求权威的言论,或者自我嫌弃思考的乐趣,而只是作为一个观点市场的消费者,不敢轻易尝试作为观点生产者的乐趣,要知道这个世界的丰富程度需要每个人出一分力。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关注身边的信息,这个是很好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