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产生的秩序很大程度来自于积极的管理,冲突或者异常处理构成社会生活的很大 一部分章节。因为自身经历而构成对社会现象造成不同的理解,比如苹果掉地上了,谁会认为是万有引力的作用呢?难道不是因为风吹断了脆弱的叶子产生的结果吗?可问题是人与人的思想是不同的,人与人相处本身就是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的不同造成心理波动。在没有不可抗力的影响下,任何2个人之间都能够产生联系,但因为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不同,有时会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在使用新能源车的问题上,有人主张应该积极采用,对环境有好处。有人则是使用汽油车,因为新能源车的很多问题还没解决,需要等待。因为人们的思想处在不同的阶段,对新鲜事物的态度,对不同信息的接纳程度,等等诸如此类的因素,导致了沟通的障碍。既然我们知道了存在解决方案,它静静地躺在某本书上,或者某个专家的头脑里,或者存在于未来的科技中。所以暂时的挫折,或者应对技巧有点像是例行公事,需要排解的话,我们可以诉诸朋友,诉诸游戏,或者诉诸运动,这些人类社会的活动,有助于帮助我们从一种情绪漩涡中解救出来。虽然看上去是按部就班,但也就是一个谁用谁知道的学理依据。
既然人类社会的活动离不开对他人的依赖,吃喝拉撒无一不是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的。因为有了财富使陌生人之间建立了各种契约的关系,用钱可以买到吃的喝的,上厕所使用的卫生纸,交通使用的工具,上述列举的活动有一个看不见的手在驱动,提供服务的一方通过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却“意外”地使其他人受益。这个中间就是一个商业的过程,这里并不存在感情或者慈善事业的痕迹,购买包子并不是因为老板仁慈大度或其它美德的作用在驱动,而是一种商品经济的作用。
不论我们看多少书或者学习到多少理论,好像我们是为了避免走一些弯路,或者是为了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但是碰到现实的时候往往会一鼻子灰,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理论的空间各种参数都是完美状态下演绎的,工于心计反倒弄巧成拙,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产生改变的,而这是一个循序的渐进的过程。一般对固有事务的认知是稳定不变的,而这些稳定不变的东西除非是因一些外部刺激或者自我革新才能发生改变,还往往与持有者自身的自尊心和尊严感相关联。如果一个外来人士充满信心地去打破或者挑战那种固定不变的信念,那当然会受到严重的打击。可为什么想要别人去接纳认可自己的想法呢?寻求共识的前提是放下彼此的成见,而让交流继续。如果不能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就容易产生矛盾,甚至造成双方无法沟通的局面。人和人是不同的,而且人随着境遇的改变,心态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所谓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也没有必要为了迁就或者偏袒故意背离了自己的初衷,要对自己真诚。